close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

《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已於2011年1月23日經河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序 言


《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編制,主要闡明政府戰略意圖,明確發展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今後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全省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

第一章 現實基礎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十一五”發展成就

過去的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們經受考驗、奮發有為、成效顯著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四個重在”(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立足省情,搶抓機遇,認真貫徹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妥善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有效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推進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加快“一個載體、三個體系”(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勝利完成瞭“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成功實現瞭由傳統農業大省向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有影響的文化大省的歷史性轉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

綜合經濟實力跨上新臺階。連續五年保持瞭較高的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初步統計,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2700億元,比“十五”末翻瞭一番,五年年均增長12.8%;人均生產總值由1000美元增加到3500美元,高於中部地區平均水平。財政總收入達到2293.3億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長18.8%;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381億元,年均增長20.8%。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600億元,比“十五”翻瞭兩番,年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900億元,年均增長18.5%。

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全面展開,糧食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500億公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輸出糧食及制成品200億公斤以上,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服務全國大局做出瞭重要貢獻;畜牧和果蔬、花卉等特色高效農業快速發展。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裝備制造業營業收入占工業比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業精深加工水平和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食品工業營業收入五年增加瞭2.2倍,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五年翻一番以上。服務業發展明顯提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增加值五年翻一番以上,旅遊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金融業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增兩個國傢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新增國傢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35傢;專利授權量五年累計4.73萬件,比“十五”末增長3.4倍。節能減排成效明顯,累計關停小火電978萬千瓦,淘汰水泥、電解鋁、鋼鐵、鐵合金等落後產能分別為5833萬噸、37萬噸、620萬噸、22萬噸,一批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成運行,累計新增節能能力1300萬噸標準煤。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0%,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3.8%和17.6%,全面完成國傢下達我省的節能減排任務。

城鎮化發展呈現新局面。全省城鎮化率預計達到39.5%,比“十五”末提高近9個百分點,是歷史上城鎮化進程最快的時期。中原城市群的柱石作用進一步增強,鄭汴一體化深入發展,一批城市新區規劃建設加快推進,中心城市之間快速通達能力明顯提升,城際聯系日益緊密。城市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縣城以上城市五年新增建成區面積800平方公裡,城區人口超過10萬人的縣(市)達到69個。鄭州地鐵1號線、2號線開工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基石作用進一步顯現。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公路網絡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5000公裡;鐵路建設全面提速,鄭西客運專線建成通車,石武客運專線、晉豫魯鐵路通道河南段和鄭焦、鄭開、鄭州至機場等城際鐵路加快建設;航空樞紐建設加速推進,鄭州機場航站樓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用,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綜合能源基地建設紮實推進,發電裝機容量突破5000萬千瓦,電網薄弱環節得到改善,輸配能力進一步增強;西氣東輸二線河南段建成通氣,油氣長輸管道突破6000公裡,煉油能力達到1000萬噸;南陽核電項目納入國傢規劃,風電等新能源工程建設明顯加快。水利建設全面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全面實施,一批重點水利工程相繼建成,40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基本完成,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650萬畝,防洪抗災能力穩步提高。國土資源開發保護得到加強,林業生態省建設全面推進,森林面積達到5270萬畝。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國有工業企業基本實現產權多元化,企業戰略重組和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整合取得突破性進展,河南煤化集團、中平能化集團等一批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成功組建。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8個百分點左右。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度縮減。要素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省、市、縣三級政府投融資體系初步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不斷壯大,五年新增上市公司45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在全省60%的縣(市、區)實施瞭國傢基本藥物制度。農村綜合改革和科技、文化、教育、交通、電力等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中部地區第一個綜合保稅區落戶鄭州,大招商活動成績斐然,成功引進富士康等一批重大產業轉移項目,與央企的戰略合作不斷深化。預計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713億美元,是“十五”的2.8倍;累計利用省外境外資金突破1萬億元,實際利用外資是“十五”的5.8倍。

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各級財政累計投入2016.8億元,連續五年為群眾辦好“十項民生工程”。居民收入穩步提高,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9.9%和9.6%,分別高出“十五”4.9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預計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累計分別達到648.4萬人和806萬人。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低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順利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城鎮居民低保標準穩步提高。城鎮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28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937萬平方米。各級各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89.3萬人,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分別達到89.08%和23.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左右。文化強省建設成效顯著,中原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建成瞭河南省藝術中心、河南省廣播電視發射塔、中國文字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總體上看,“十一五”期間是我省經濟發展總體持續、綜合實力再上臺階的五年,是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五年,是糧食產量連創新高、農業基礎不斷鞏固的五年,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支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的五年,是城鄉面貌顯著改變、河南形象明顯提升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特別是我省持續、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戰略,提出瞭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總體戰略,在全省形成廣泛共識,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勢頭正在顯現,團結奮鬥、幹事創業的氛圍日益濃厚。經過五年的發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站在瞭新的更高的平臺上,進入瞭蓄勢崛起的新階段。


註:1.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規劃目標為2005年價格,2010年數字為當年價,年均增速按可比價格計算。

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規劃目標為2005年價格,2010年數字為當年價,年均增速為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3.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指標,由於國傢2007年畜牧業普查大幅調低瞭畜牧業產值,當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值比重僅34.2%,低於2005年40%的基數,致使目標值未能實現。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必須緊緊抓住並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今後五年,國際國內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面臨的重要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隨著區域經濟格局調整,東部地區產業大規模向內地轉移,我省市場、區位、資源、勞動力等方面優勢進一步凸顯,有利於我省更好地借助外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有利於我省發揮後發優勢,搶抓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機遇,提升發展層次。二是國傢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有利於我省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拓展發展空間。三是我省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繼續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拓展,有利於我省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四是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面展開,我省在國傢發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項目進入國傢規劃,有利於我省更多地爭取國傢政策支持,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五是全省上下思想統一、精神振奮,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意願更加強烈,有利於激發創業創新潛能,匯聚強大合力,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面臨的重大挑戰和突出矛盾:一是世界經濟增速減緩,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國內區域競爭日趨激烈,資金、土地等要素約束趨緊,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縮小與全國差距、走在中部地區前列的難度增加。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一產比重偏高,三產比重過低,工業結構中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過大,處於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的低端,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十分緊迫。三是城鄉統籌難度較大,城鎮化發展滯後,農業基礎依然薄弱,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不強,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沒有變,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任重道遠。四是改善民生難度巨大,人均發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務水平低的狀況沒有變,擴大就業任務繁重,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仍需加強。

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和更為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必須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憂患意識、攻堅意識,準確把握形勢、發揮自身優勢,著力破解“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民生怎麼辦、糧食怎麼保”四道難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轉向內需主導、外需拓展、“三化”協調、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為總體戰略,以富民強省為中心任務,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的實踐要領,著力擴大內需,著力調整結構,著力改革開放,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貫徹上述指導思想,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突出發展第一要務、第一要義,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落實“四個重在”實踐要領,持續科學發展的思路、舉措和進程,在發展中調整、在發展中提升、在發展中轉變、在發展中增效,提升發展層次、質量和效益。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做到發展為瞭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加快構建“一個載體、三個體系”,促進經濟發展由投資拉動為主向投資與消費、出口拉動並重轉變,由傳統工業推動為主向三次產業協調推動轉變,由物質資源消耗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以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為總體戰略。按照增創糧食生產新優勢、構築“三化”協調新格局、實現改革開放新突破、取得轉型發展新跨越、開創和諧社會建設新局面的總體目標,圍繞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華夏歷史文明重要傳承區“四大戰略定位”,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出發點和著力點,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體制、擴大開放,優化戰略佈局,強化戰略支撐,融入全局、發揮優勢、準確定位、互動聯動,加快建設科學發展、統籌協調、開放創新、和諧繁榮的中原經濟區。力爭五年彰顯優勢,到2015年,全省主要人均經濟指標超過中部地區平均水平,進一步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成為支撐中部崛起的重要區域,在密切東中西聯系、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以富民強省為中心任務。突出富民優先、強省為要,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根本著力點,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重要基礎,把創業創新作為實現途徑,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在經濟發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高綜合實力、競爭力和抵禦風險能力,實現富民與強省的有機統一。

第二節 戰略重點

貫穿主題主線,實施總體戰略,推進富民強省,“十二五”時期需要突出抓好的戰略重點是:

―――著力擴大內需。全面貫徹落實國傢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持續擴大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積極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同時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著力調整結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需求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全方位調整,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著力改革開放。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加積極主動地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深入推進開放招商活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對外貿易規模並提升水平,以開放促發展、促轉變、促創新,構築內陸開放高地。

―――著力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持續實施民生工程,在就業、社會保障和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社會建設等領域,堅持每年辦好一批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實事,提高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使發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民生。

第三節 戰略佈局

按照區域自然條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落實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強化主體功能分區,統籌安排城鎮建設、產業集聚、農田保護、生態涵養等空間佈局,協調推進中原城市群與糧食生產核心區、生態功能區建設,以空間佈局的優化推動“三化”協調科學發展。

―――構建以中原城市群為重點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主動融入國傢城鎮化戰略格局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明確的沿京廣、沿隴海經濟帶,按照向心佈局、集群發展、統籌協調的要求,以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加快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提升鄭州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強其他地區性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構建以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為發展軸,以軸線城市為依托、其他城市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加強城市群內各類城市功能互補和產業分工,推動交通一體、產業鏈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建設經濟聯系緊密、城市層級分明、體系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城市群,增強對中原經濟區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

―――構建以糧食生產核心區為重點的農業戰略格局。依托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產糧大縣(市、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形成規模效益明顯的糧食主要生產區,發展現代農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企業向主產區集聚,建設集中連片、高產穩產的國傢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

―――構建以“四區兩帶”為重點的生態功能格局。以山脈、丘陵、水系為骨幹,依托山、林、河、田等資源要素,推進建設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伏牛山地生態區、太行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構建橫跨東西的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和縱貫南北的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形成“四區兩帶”的區域生態格局。

第三章 發展目標

經過五年的奮鬥,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原經濟區優勢得到彰顯,富民強省邁出堅實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基礎更加牢固。主要指標是:

―――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兩高一低”,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力爭高於中部地區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8000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產業結構、城鄉結構、需求結構、要素投入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化”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財政總收入超過3700億元,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相適應;服務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城鎮化率達到48%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國傢下達的指標內。岩盤太空艙

―――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9%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就業崗位持續增加,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明顯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商投資年均分別增長20%,五年累計分別比“十一五”時期增加1.2倍左右和1.8倍左右。


註:1.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010年數據統計口徑僅包括城鎮職工,2015年數據統計口徑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

2.城鄉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約束性目標待與國傢銜接後,以國傢確定的目標為準。


把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核心,作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支撐,堅持發揮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相結合、做大總量與優化結構相結合、增創制造業新優勢與促進服務業大發展相結合,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強化產業集聚區載體功能,加快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和品牌,做強做大戰略支撐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章 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高端、高質、高效的方向,著眼於搶占未來制高點與增強產業競爭力,突出自主創新、承接轉移、集約集聚、改造提升和龍頭帶動,抓增量、調結構、增後勁,發展壯大高成長性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先導產業,建設現代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原材料工業競爭力顯著提高的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2015年全省工業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形成10個以上超千億的產業集群和100傢以上超百億的企業集團。

第一節 發展壯大高成長性產業

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新要求,大力發展市場空間大、增長速度快、轉移趨勢明顯的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長性產業,選擇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支撐條件最優和見效最快的領域,依托產業集聚區和骨幹企業,加快承接產業鏈式轉移,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到2015年,裝備制造、食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超過2萬億元,輕工、建材產業分別超過萬億元,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分別超過5000億元,六大高成長性產業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到65%左右。

汽車產業。擴大整車規模,積極發展專用車,以整帶零、以零促整,推動整車與零部件的集聚發展和互動發展。依托鄭汴新區,加快百萬輛汽車基地建設,推進鄭州日產公司、鄭州海馬公司、鄭州宇通公司、開封奇瑞公司、恒天重工公司等骨幹企業壯大規模,積極引進國內優勢汽車企業建設生產基地,加快新車型開發,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建設,形成經濟型轎車、輕型商用車、中高端客車和中重卡車四大系列優勢產品,發展成為中西部汽車制造和服務貿易中心。大力發展專用車,擴大冷藏車、工程養護車、特種運輸車等優勢專用汽車生產規模,依托有條件的市推動汽車零部件集群化發展。力爭2015年全省整車生產能力超過200萬輛。

電子信息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龍頭引領、配套協同、集群發展,培育壯大信息傢電、半導體照明、新型顯示、下一代網絡技術及服務等產業,努力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成為全省新的支柱產業,使我省成為中西部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承接地。加快實施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播放器、半導體照明、光纖交換機、安全芯片等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項目,重點支持富士康IT產業園建設,提升配套能力,引導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推動形成以鄭州、漯河、鶴壁、南陽市為重點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

裝備制造業。增強自主創新、服務增值、先進制造和產業配套四大能力,壯大整機產品規模,推動基礎部件和配套產品集群化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裝備制造基地。依托許昌、平頂山市,加快中原電氣谷建設,實施智能電網產業園、高壓開關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鞏固提升超特高壓開關和電力二次設備自主化設計和成套化水平,力爭到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力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壯大提升洛陽動力谷實力,擴大重型裝備、現代農機、工程機械、大功率柴油機、精密軸承等產品競爭優勢,力爭到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建設全國重要的大型動力裝備制造基地。加快南車集團洛陽軌道車輛項目建設,壯大站臺設備、盾構設備、施工設備等關鍵裝備規模,構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軌道交通車輛裝備基地。加快建設煤礦機械、起重機械、防爆電氣、空分裝備、數控機床、礦山安全裝備等特色裝備制造基地,形成一批主營收入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和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食品工業。強化原料基地、產品開發、冷鏈物流、安全檢測等關鍵環節建設,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和產業資本,推動食品工業和現代物流業互動融合,促進優質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體化發展。加快實施千萬噸綠色食品深加工工程,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乳品果蔬飲料三大主導產業優勢,推進主食工業化,做大休閑食品、調味品等成長性產業,提高煙酒品牌影響力。培育壯大雙匯集團等10大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加快漯河中國食品名城和鄭州綜合食品產業基地建設,引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在農產品主產區集中佈局,加快發展特色食品產業,形成一批超500億元的食品產業集群,把我省發展成為食品工業強省。

輕工產業。大力發展現代傢居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吸引行業龍頭企業和沿海產業鏈整體轉移,加快推進格力電器產業園、美國緯倫制鞋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培育壯大鄭州傢電、周口制鞋等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優勢品牌和產業基地,形成傢用電器、傢具廚衛、皮革皮具、包裝印刷、塑料制品等五個千億元產業。

建材工業。搶抓城鎮化加快推進機遇,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綠色建築材料,積極引進沿海傢居建材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中高端建築陶瓷、衛生潔具陶瓷、化學建材、高檔石材、石膏輕質復合板等新型建築材料,壯大節能玻璃、優質耐火材料等優勢產品規模,培育安陽和鶴壁陶瓷、焦作塑料建材等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我國重要的建築陶瓷產業基地。淘汰日產1000噸以下幹法旋轉窯水泥生產線,突出發展水泥制品,推動企業整合重組,提高水泥產業集中度。

第二節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制約,優化產品結構,改進工藝技術,延伸產業鏈條,推進重組整合、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推動化工、鋼鐵、有色、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在優化調整中加快發展、在發展壯大中增創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精品原材料工業基地和新興服裝產業基地。到2015年,化工、有色、鋼鐵、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2萬億元。

化工產業。發揮煤鹽資源綜合優勢,發展高端石化產品,促進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融合發展和上下遊一體化發展,加快現代化工基地建設。突破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實施百萬噸煤制烯烴及乙二醇工程,積極發展煤化工深加工產品,形成多元化和精細化的產品結構,把甲醇產能優勢轉化為甲醇深加工產業優勢,建設豫北、義馬和永城現代煤化工基地。提高鹽化工規模化深加工水平,實施百萬噸聚氯乙烯、百萬噸尼龍化工工程,積極發展聚氯乙烯型材、工程塑料等精深加工產品,拉長鹽化工產業鏈條,建設平漯、焦濟、濮陽、南陽鹽化工基地和平頂山尼龍化工基地。推進洛陽石化新增千萬噸煉化和商丘千萬噸煉化項目建設,積極發展PX(對二甲苯)、PTA(對苯二甲酸)、聚酯及其深加工產業鏈。

有色工業。發揮鋁工業產業基礎優勢,推動煤電鋁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鋁加工集群發展,彌補能源成本劣勢,建設國內領先的鋁深加工基地。依托電解鋁骨幹企業,推進大型自備機組建設,參股煤炭企業,突破高水平鋁合金和高端鋁加工技術瓶頸,發展軌道交通、電子、汽車等領域高端鋁加工產品,形成完整的煤電鋁一體化產業鏈。大力引進國內外深加工企業,推動鋁加工企業集聚發展,培育電解鋁、鋁合金和鋁加工銜接配套的產業集群。高起點發展鎂合金板帶材、高精度銅板、專用銅管、鈦板帶及換熱器等深加工產品,提高鎢鉬加工和鉛鋅合金比重,加快濟源鉛鋅加工、鶴壁鎂加工和洛陽鎢鉬鈦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鋼鐵工業。加快骨幹企業與國內大型鋼鐵集團的戰略重組,彌補原材料供應短板,推動鋼鐵企業與下遊用戶合作組建產業聯盟,實現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提高區域市場占有率。推動骨幹鋼鐵企業裝備大型化、工藝現代化改造,突出精品化和差異化,重點發展高強度建築和機械用鋼,擴大專用寬厚板、優質棒線材、汽車用鋼、精密鋼管等優鋼系列品種,加快建設安陽優質鋼和舞鋼寬厚板基地,形成“高、特、專、精、深”產品為主導的產品結構。

紡織工業。強化設計創意、品牌塑造、營銷網絡、產業配套,突破織、染等瓶頸制約,壯大服裝、面料和傢用紡織品規模。突出鄭州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建設,引進一批優勢服裝品牌,培育一批全國知名的自主服裝品牌,建設成為區域性服裝設計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大力承接中高檔面料和服裝產業轉移,重點推進品牌服裝產業園建設,培育一批超百億元特色產業集群。推動有條件的紡織產業密集區建設高水平印染項目,完善上下遊產業鏈。提升棉紡織產品結構,擴大高品質紗線產品比重,增加純棉針織品、服裝及裝飾面料的品種和規模。擴大粘膠、氨綸和差別化、功能化纖維規模,積極發展醫衛、汽車和工程用紡織品。

第三節 積極培育先導產業

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專項,推進產業創新聯盟建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強力推進產業化,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領域集聚,跟蹤市場和技術發展趨勢,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培育支撐我省未來發展新的支柱產業。到2015年,先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0億元。

新能源汽車產業。以示范運營促發展,培育動力電池及材料產業鏈,提升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動混合動力、純電動客車和電動乘用車產業化,發展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建設鄭州電動汽車整車、新鄉和三門峽整車及電源、洛陽動力電源系統等特色產業園區,開展鄭州、新鄉等市的公共交通電動汽車示范線路運營,重點實施鋰離子動力電池、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系統等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力爭在動力電池領域率先突破。

生物產業。加快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創新藥物、現代中藥、生物育種、生物制造等產業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加快鄭州生物國傢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新鄉、焦作、周口、駐馬店、南陽省級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實施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新型疫苗及高端血液制品、重大疾病快速診斷試劑、重大疾病防治新藥、動植物新品種選育、生物基材料等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項目,擴大競爭優勢。

新能源產業。鞏固提升多晶矽產業優勢,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推進生物質能源、風電及核電設備產業化,擴大新能源產業規模。加快突破纖維乙醇產業化技術,建設南陽新能源國傢高技術產業基地,依托骨幹企業和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多晶矽及太陽能電池、風電裝備等特色產業園區。重點實施萬噸級多晶矽、百兆瓦級薄膜及晶矽太陽能電池、萬噸級纖維乙醇、生物柴油、風電、核電關鍵部件及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

新材料產業。適應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需要,加快發展高強輕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大力發展超硬材料、特種玻璃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開發芳綸、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加快生物醫用、納米等前沿新技術材料的研發。加快建設洛陽新材料國傢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鶴壁鎂合金、鄭州和許昌超硬材料等特色產業園區。重點實施鉬鎢合金、鈦合金、特種玻璃、功能陶瓷、特種纖維、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等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

節能環保產業。大力發展電解槽不停電檢修、低溫餘熱發電、高效電機、大型水泥窯處理生活垃圾、新型含氮廢水處理等高效節能環保技術、成套裝備和產品。提升有色金屬、電力、造紙、醫藥等行業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環保咨詢等節能環保服務業。

加強對先導產業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加大政府投入,帶動社會資金投向處於創業早中期的創新型企業。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落實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稅收支持政策。支持新產品應用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培育和拓展市場需求創造良好環境。

第四節 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

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等環節的應用,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軟件服務企業,組建行業信息化創新聯盟,開發、推廣行業關鍵信息技術標準和產品。推進信息技術與工業產品的融合,發展嵌入式電子產品,提升工業裝備和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術在工業設計研發中的應用,推動產品設計研發網絡化、協同化、虛擬化、個性化。加快信息技術在工業生產制造領域的應用,推動生產制造的敏捷化、柔性化、智能化。加快信息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的融合,推動管理業務精細化、組織結構扁平化、決策科學化。大力推動企業銷售服務電子化,引導企業建立營銷管理系統,提升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信息化水平。在重點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建設一批網絡協同制造、生產服務外包異地監控、技術交流和應用培訓等公共信息技術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到2015年,全省70%以上的中小型企業和100%的大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應用,企業網上采購商品和服務的比重顯著提升。

第五節 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國傢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政策機遇,推動鄭州、洛陽、開封、平頂山、安陽、新鄉和南陽等市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繼續支持焦作、靈寶等國傢資源枯竭城市加快轉型,積極推動濮陽、鶴壁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資源開發補償和接續替代產業發展機制,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重點實施“3422”產業轉型升級工程,即著力提升高成長性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和先導產業競爭優勢,規劃4000個左右1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總投資超過2.5萬億元,著力培育20類高加工度產品,引領支撐工業強省建設。

高成長性產業。規劃建設2200個重大項目,重點發展汽車整車、汽車零部件、大型成套裝備、超特高壓電氣裝備、工程施工機械、現代農機、精密基礎部件、綠色食品、傢用電子電器、高檔紙及包裝印刷、傢具廚衛用品、皮革皮具、塑料制品和節能環保建材,新增10萬臺套成套裝備、20萬臺大中馬力農機、120萬輛汽車、400萬噸高低溫肉制品、150萬噸速凍米面制品、350萬噸果蔬飲料、1000萬臺傢用電器等生產能力。

傳統優勢產業。規劃建設800個重大項目,重點發展甲醇制烯烴和乙二醇、石油深加工、聚氯乙烯深加工、高端石化產品、高效化肥、有色金屬深加工、優鋼特材、品牌服裝和精品面料,新增200萬噸煤制烯烴和乙二醇、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100萬噸聚氯乙烯及加工、300萬噸中高端鋁加工、7億件品牌服裝等生產能力。

先導產業。以動力電池及材料、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生物育種、多晶矽及太陽能電池、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質能源等領域為重點,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專項,投資3000億元,實施800個重大項目,突破20項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打造50個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建設20個特色產業園區,培育100傢優勢骨幹企業,提升先導產業競爭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岩盤浴價格高雄企業、特色園區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促進服務業總量擴張、結構優化、水平提升,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從業人員中的比重。

第一節 加快發展服務業支柱產業

現代物流業。加快鄭州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基本建成新加坡物流園區、航空港物流園等功能園區;建成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拓展完善保稅物流功能,大力發展國際物流;建設完善一批運輸樞紐場站、物流通道、口岸通關等基礎設施,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內陸“無水港”,初步形成立足中原、面向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物流中心。大力發展食品冷鏈、醫藥、鋼鐵、汽車、傢電、紡織服裝、郵政、糧食、花卉、建材等行業物流,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現代農業聯動發展。加快物流園區、區域分撥中心及配送網絡建設,建成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逐步形成以鄭州為樞紐、各物流節點城市為支撐的區域一體化物流發展格局。引進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建設地區總部和區域分撥中心,支持本土物流龍頭企業構建全國性物流網絡。推廣物流先進技術、標準和營運模式,加快運輸型、倉儲型等傳統物流業態改造升級,培育50傢規模較大、業態先進的重點物流企業,引領帶動物流業發展。到2015年,全省物流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

旅遊業。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實施大板塊、大品牌、大集團戰略,整合旅遊資源,著力構建新型旅遊產業鏈。突出培育文化體驗、都市休閑、山地度假和鄉村遊憩四大旅遊產品板塊,加快建設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遊目的地。整合提升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古都大遺址群和根親、功夫、禪修等文化體驗功能,打造文化河南旅遊品牌和新型文化體驗遊產業鏈。結合城市新區建設、舊城改造、企業搬遷,開發建設集購物、美食、娛樂、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和特色街區,建成一批城市休閑旅遊功能區,建設宜居宜遊城市。依托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水資源,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開展產品開發、品牌塑造、市場營銷、管理運營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設一批山地休閑度假區。實施“百村萬戶”旅遊富民工程,突出特色,一村一品,大力發展鄉村生活體驗、生態農業觀光遊。積極發展紅色旅遊、黃河文化生態遊,著力培育自助遊、商務遊、養生遊等旅遊新業態。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主要景區旅遊通道,建設航空、高鐵、高速公路與主要景區高效對接的旅遊交通網絡,提升景區通行、停車、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綜合服務能力。建成省旅遊服務中心。加強與國內外龍頭旅遊企業的戰略合作,強化優勢互補,推進區域合作,建設覆蓋全國、連接海外的旅遊營銷網絡。積極培育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支持骨幹旅遊企業上市融資。力爭到2015年全省接待海內外遊客人數突破4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翻一番。

金融業。完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體系,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建設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推進地方及涉農金融領域改革創新,構建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機構,支持城市商業銀行開展戰略合作和跨省、跨市經營,推進農村信用社改組為農村商業銀行或合作銀行,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縣為單位設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產品,新增農村新型金融機構120傢以上。積極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來豫發展,爭取設立分支機構20傢以上。完善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網點佈局,在市和經濟發達縣(市)設立分支機構30傢以上。進一步擴大債券發行規模,繼續實施上市後備企業培育工程,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爭取設立地方保險法人機構,做大做強中原證券公司,支持中原信托公司、百瑞信托公司發展,壯大投資集團、交投集團等投融資平臺,推動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機構,完善擔保體系,發展融資租賃、財務公司。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增加交易品種、擴大交易規模,積極支持產權交易市場發展。進一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到2015年,全省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300億元,直接融資規模翻一番以上。

房地產業。完善住房政策體系,加強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調節,推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調整優化住房供給結構,鼓勵發展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大規模增加保障性住房。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努力滿足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積極發展房地產二級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完善房地產開發服務和物業服務體系。結合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引導房地產企業開發中小城市和縣城房地產市場。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炒作投機行為。

第二節 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

拓展服務業發展領域,培育發展一批潛力大、成長性好的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支持網絡增值服務、信息安全、數字內容和軟件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加快建設鄭州軟件服務外包基地和物聯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科技研發、技術交易、信息咨詢等服務產業,推動科技、創意企業孵化園區建設。積極發展會展業,打造食品、醫藥、汽車、機械裝備、花卉等知名會展品牌,完善配套服務,拉長產業鏈條,提升鄭州全國區域性會展中心地位。大力發展中介服務、傢庭服務、養老服務和健康產業,不斷提高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水平。

第三節 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

創新經營模式,發展新興業態,推進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優化商業網絡佈局,重點建設50個中心城區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區,積極發展社區商業網點。支持城市農貿市場生鮮品超市化改造,建設完善覆蓋農村的連鎖商業網點。加快新建或改造一批跨區域大型綜合性及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知名自主品牌和老字號商業、餐飲、住宿企業連鎖擴張。大力發展客運服務業,發揮網絡樞紐優勢,提升增值效益。

第四節 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

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建立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環境。完善土地、稅收、投融資等扶持政策,實行服務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與工業同價,加大勞動密集、技術先進、節能減排、便民利民等服務業稅收優惠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發展。深化服務領域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工業企業內部服務業剝離改革,推動服務業企業戰略重組,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加大服務業企業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盡快上市。大力承接國外和沿海服務產業轉移,吸引世界服務業500強企業來豫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營銷中心等,推動本土企業融入國際服務產業鏈。建立完善吸引、留住和用好服務業人才的長效機制,增強我省服務業發展智力支撐能力。


物流業:重點建設新加坡物流園區、航空港物流園區、商丘豫東綜合物流園區、周口水運港口物流園區等大型綜合物流園區和雙匯冷鏈物流中心、鄭州雨潤農副產品全球采購中心、華潤愛生醫藥冷鏈物流園、國藥控股河南物流中心、美的物流園、格力電器物流配送中心、中南郵政物流集散中心、華豐鋼鐵物流園區、中國(鄭州)國際汽車後市場、鄭州花卉綜合物流園、鶴壁煤炭儲配園等40個食品冷鏈、醫藥、傢電、郵政快遞、鋼鐵、汽車、花卉、煤炭等專業物流園區及分撥中心。建成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到2015年,形成8―10個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大型物流園區。

文化旅遊業:重點建設嵩山天地之中文化旅遊城、龍門文化旅遊園、殷墟大遺址文化產業園、宋都古城產業園、中華姓氏文化園、沿黃風情文化產業帶、芒碭山漢文化產業園、軒轅聖境黃帝故裡文化產業園、焦作太極拳文化旅遊產業園等文化體驗遊項目;寶天曼、白雲山、老君山、雞公山、雲臺山、堯山及大佛文化旅遊景區等山地度假項目;航空運動體驗遊;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志高文化科技動漫產業園、環球美食城、花木之都旅遊生態園等都市休閑遊項目;以鄉村生活體驗、農業采摘、生態觀光等為主要內容的300個鄉村休憩遊項目。






健全建築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規范建築市場秩序,促進建築業快速健康發展。優化建築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交通、市政、化工、冶金、電力等工程類建築企業,積極發展建築節能、建築智能化、鋼結構、裝飾、消防、防腐等新興專業建築企業。鼓勵骨幹企業提高環保、基礎設施、大型公共建築等專業施工能力,拓展地鐵、橋梁、隧道、重化工等高端市場。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培育壯大一批具備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大型建築企業。引導中小型建築企業加快向技術公司、專業公司轉變。推動建築業創新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不斷提高建築業核心競爭力。推進建築業質量、品牌和標準化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建築企業走出去,開拓國內外市場。

第三篇 加快新型城鎮化,構建現代城鎮體系

把加快新型城鎮化作為“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引領,作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關鍵性、全局性戰略舉措,以中心城市和縣城為重點,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城鄉統籌的結合點、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全面推進城鄉建設,加快產業和人口向城鎮集聚,強化中原城市群的支撐帶動能力,構建現代城鎮體系,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第一章 優化城鎮化佈局

完善城鄉開發空間佈局,加快構建國傢區域性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五級城鄉體系,形成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的城鎮化新格局。增強鄭州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堅持集群、組團式發展,構築城市組團與中心城區的便捷交通聯系,推動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周邊小城市和中心鎮為依托的城鎮集群。提升中小城市和縣城規劃建設標準,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吸納農村人口就近轉移。把小城鎮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節點,按照合理佈局、適度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中心鎮,支持已經形成一定產業和人口規模、基礎條件好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其他鄉鎮逐步發展成為服務周邊農村生產生活的社區中心。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十二五”期間新增城鎮人口900萬人以上,其中中心城市和縣城占80%左右。

第二章 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

深入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將18個中心城市納入中原城市群,提升整體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建成沿隴海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和全國重要的城鎮密集區、先進制造業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及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強化鄭州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新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促進組團式發展,帶動產業和人口集聚,提高鄭州城市首位度,增強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標準改善交通條件,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質,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能力。建立健全城市創新體系,建設高端產業集聚的國傢創新型城市。大力發展汽車、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物流、金融、會展、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國重要的國際物流中心。堅持航空、鐵路、公路樞紐一體化發展,加快完善通信網絡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國傢綜合交通樞紐和通信樞紐,進一步凸顯對中原經濟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到2015年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達到20%,中心城區建成區人口達到400萬人以上,成為全省發展的重心。深入推進鄭汴一體化,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兩市電信、金融等公共服務對接,實現電話號碼區號統一、銀行服務同城,形成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依托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幹線和城際軌道交通、城際快速客運通道、城際快速貨運通道,在鄭州至開封、洛陽、新鄉、許昌之間,形成“兩幹三城”快速交通網,實現鄭州與周邊城市聯動發展。

提升沿隴海和沿京廣發展軸經濟實力。依托陸橋通道,強化鄭州、洛陽、開封的重要支撐作用。發展壯大鄭汴洛工業走廊,做大做強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汽車、石化等支柱產業。強化商丘、三門峽等城市的支撐作用。依托京廣通道,增強安陽、鶴壁、新鄉、許昌、漯河、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城市的支撐作用,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鋼鐵、食品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構建溝通南北的發展軸。

推動其他城市加快發展。支持其他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城市產業特色化發展,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增強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承接、輻射帶動、傳導作用。發揮濮陽、周口、南陽、焦作、濟源等連接周邊的重要作用,依托出省通道,拓展對外聯系。提升商丘、周口等在淮海經濟協作區中的地位,增強南陽在豫鄂陜交界地區、三門峽在黃河金三角地區、信陽在鄂豫皖交界地帶的影響力,凸顯安陽、濮陽、焦作、濟源等在晉冀魯豫毗鄰地區的作用,密切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聯動發展。力爭到2015年,中心城市全部進入大城市行列,基礎條件好的成為特大城市。

第三章 完善城市功能

順應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拓展發展空間,優化人居環境,形成城市特色,建設復合型、緊湊型、生態型城市和宜居城市。

加強城市交通建設。高水平、高標準編制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提高城市道路建設標準,完善城區路網,打通主要交通阻塞點和斷頭路。實施鄭州、洛陽等中心城市暢通工程。推進中心城市交通換乘樞紐建設,加強公共停車場建設和管理,鼓勵大中城市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規劃建設地下停車設施。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積極發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統,加大公交車輛和配套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比率。加快鄭州、洛陽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支持其他符合條件的中心城市規劃建設軌道交通。

加強城鎮市政設施建設。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43個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市現有城區老化管網改造,基本實現省定重點鎮集中供水設施全覆蓋。加快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配套電網建設和老城區電網改造,推進有條件的城市實施電網入地工程。支持市及經濟較發達的縣級中心城市建設大型熱電聯產機組,同步規劃建設供熱管網。加快城市燃氣管網建設,提高縣城以上城市燃氣普及率。加強地下管網建設與管理,推進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道路配套建設市政消防栓和地下公共管溝。加快城市積水點改造,加強城市防洪、消防、抗震、人民防空等公共安全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建設。

加強城市生態設施建設。加快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進一步擴大收水范圍;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擴能增效及升級改造工程,在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和重點人口大鎮再建設一批污水處理設施;積極推進市中水回用和污泥處置設施建設,到2015年污水處理廠污泥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置。加快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推動現有生活垃圾處理場的擴容改造,全面完成縣城以上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鄉鎮垃圾收集收運體系,逐步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在有條件的市,利用大型水泥生產線開展垃圾焚燒試點。加強城市生態水系和城市防洪體系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市)結合中水回用建設人工濕地。在中心城區外圍結合城市防護林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生態綠地。

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城鎮教育投入,優先保障依據城鎮規劃佈局調整的中小學建設用地。城市新區開發、老城區改造與居民區同步規劃建設一批中小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確保滿足城鎮居民和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需求。完善醫療衛生、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多渠道籌措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加快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積極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逐步解決城市低收入傢庭住房保障問題。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市集中連片城市棚戶區改造。“十二五”期間新建保障性住房200萬套以上。

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以現有建成區內城中村、舊住宅小區和舊商業中心(街區)改造為重點,五年內完成大中城市現有建成區內城中村改造。按照復合型、緊湊型城市及組團式集群發展的理念,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各類規劃,嚴格規劃實施管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加強城鎮歷史文脈、風景名勝和地址遺跡等資源保護,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整合城市各級、各類公共服務和應急指揮資源,盡快建成一流的數字化管理和應急指揮平臺,提高城市數字化管理水平,下大力氣解決交通擁堵、空氣噪聲污染等“城市病”問題,實現城市管理向規范化、精細化、高效化轉變。


城市新區基礎設施:力爭到2015年年底,全省城市新區完成道路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500億元左右。

城市綜合交通設施:加快城市快速路、主幹路、立體過街通道建設,完善立體交通體系;加快換乘樞紐、公交港灣、停車場等城市靜態交通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著力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多層次、多類型城市綜合公共交通體系。五年預計完成投資2000億元以上。

城鎮供水設施:全部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43個城市供水配套工程,推進現有供水設施的升級改造。五年預計完成投資250億元左右。 城市供熱、供氣管網:加快燃氣管網建設改造,鼓勵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同步規劃建設供熱管網。五年預計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雨水設施: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擴容、升級改造,完善污水收集網絡;全面推進市建設中水回用和污泥處置與綜合利用設施建設;加快城市雨水系統建設與改造。五年預計完成投資500億元左右。

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加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已建成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的擴容改造,完成縣城以上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垃圾焚燒處理;完善鄉鎮垃圾收集收運體系。五年預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左右。

城市生態設施:實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推進工礦廢棄地和煤礦塌陷區改造,加快城市綠地、風景林地及生態林帶建設。結合中水回用建設人工濕地。五年預計完成投資100億元左右。

城市軌道交通:大力推進鄭州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建設,建成鄭州地鐵1號線和2號線,開工建設洛陽城市輕軌,五年預計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


把建設復合型城市新區作為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三次產業復合發展,功能復合構建,‘三化’協調推進,城鄉一體發展”的要求,突出經濟、人居、生態復合功能,不斷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壯大主導產業,推動城市新區佈局組團化、功能現代化、產業高端化,把城市新區建設成為現代產業集聚區、現代復合型功能區、城鄉統籌改革發展先行區、環境優美宜居區、對外開放示范區和區域服務中心。

加快鄭汴新區建設。實施鄭汴新區總體規劃,加快鄭東新區、航空港區、白沙、九龍以及汴西等組團建設,完成龍湖地區、龍子湖高校區和白沙職教園區等開發建設,建成鄭州東站綜合交通樞紐、航空港交通樞紐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對全省及周邊地區的服務能力。到2015年,鄭汴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0億元左右,人口達到270萬人。

推進洛陽新區建設。依托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以動力機械、大型成套裝備、新能源裝備和精品新材料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和文化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帶動人口向新區集聚,到2015年,洛陽新區生產總值達到600億元以上,人口達到110萬人。加快推進焦作、平原、許昌、漯河、南陽等新區建設,支持其他符合條件的市規劃建設城市新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統籌改革試驗,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帶動人口集聚,形成區域新的增長極,成為承接人口轉移的主要載體和新型城市化的樣板。

第五章 加快發展產業集聚區

按照“企業(項目)集中佈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要求,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進一步推動要素資源集中配置,完善投融資、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和土地整理儲備平臺,著力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支撐和集聚發展四大保障能力。力爭到2015年全省產業集聚區從業人員達到240萬人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萬億元,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競爭優勢突出、資源高效利用、產城互動發展的產業集聚區。

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圍繞主導產業定位,重點引進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力強的龍頭型、基地型項目,促進同類和關聯企業、項目高效聚集,帶動配套企業發展,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岩盤浴太空艙食品、鋁精深加工等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力推進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綠色電池、光伏等一批新興產業集群,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承接服裝、傢電、制鞋、陶瓷、傢具、玩具、五金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式轉移,提高吸納就業能力。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力爭到2015年培育形成10個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100個超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

推動產城互動發展。統籌現有城區與產業集聚區功能佈局,推動城區基礎設施向產業集聚區延伸,加快完善配套產業集聚區道路、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城市功能完善促進產業集聚,以產業集聚增強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能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遷村並點推進產業集聚區內村莊向城鎮社區轉化,完善戶籍、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配套政策,力爭到2013年產業集聚區農業人口全部轉變為城鎮居民,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推進集約節約發展。提高產業集聚區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確保市建成區內產業集聚區不低於國傢級開發區、縣(市)域內產業集聚區不低於省級開發區的投資強度標準。加快多層標準廠房建設,建立完善產業集聚區土地集約利用考核評價體系,實行評價結果與下年度土地利用指標直接掛鉤,創建一批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集聚區。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嚴格節能環保準入門檻,關閉淘汰落後工藝技術裝備和環保不達標企業,在具備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合理佈局、以熱定產,支持產業集聚區建設熱電聯產機組,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創建一批環境友好型產業集聚區。

推動創新發展。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提高產業集聚區要素聚集、自我積累和自主發展能力。強化管理體制創新,支持在產業集聚區先行先試各項改革,擴大縣域產業集聚區管理權限,形成統籌、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體制。鼓勵產業集聚區按市場機制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公共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加快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采取綜合考核、競賽晉級、政策掛鉤、動態調整的管理模式,促進產業集聚區科學發展。

第六章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以縣級市市區、縣城為主要載體,以擴大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產業集群為主攻方向,統籌城區與產業集聚區發展,加快縣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不斷增強承接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能力。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堅持分類指導,統籌重點開發縣(市)工業和城鎮發展佈局,在保障農業和生態發展空間基礎上適度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促進經濟和人口向縣城集聚;加大農產品主產縣(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投入,推動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以縣城為重點推進城鎮建設和工業發展;支持生態功能主體縣加強生態建設,按照點狀開發、面上保護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加快縣城發展。力爭到2015年一半以上的縣(市)培育形成一個超百億元的特色主導產業,1/3以上的縣城人口規模超20萬。

第七章 完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加快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建立健全與城鎮化健康發展相適應的戶籍管理、土地管理和投融資制度,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完善戶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鎮戶籍制度改革,以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市居民為重點,全部放開縣城以下中小城市戶籍限制。積極創造條件放開中等以上城市戶籍限制,同步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安居、子女就學、社會保障問題。鼓勵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逐步使進城落戶農民真正變成市民,享有平等權益。整戶轉為城市居民的農村居民,允許其繼續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農房的收益權或使用權,做好農村社保與城市社保的銜接轉換。鼓勵進城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采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等方式進行流轉。

創新城市建設融資機制。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市、區)設立城鎮建設投資開發公司,註入優質資產,提高融資能力。鼓勵符合條件的投融資平臺采取發行企業債券、信托計劃產品、上市融資等形式籌措建設資金。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商業性基礎設施開發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實行城市基礎設施特許經營制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篇 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把推進農業現代化、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基礎,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以糧為基,統籌“三農”,推動全局,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傢園。

第一章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運用現代科技、物質裝備和管理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第一節 切實抓好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

加快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45億畝以上,力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到“十二五”末達到600億公斤。在糧食主產區的95個縣(市、區),實施水利設施、基本農田、防災減災、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生態、糧食物流、農業機械化等八大工程,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改造中低產田1000萬畝,建設高產穩產田1000萬畝,實施土地整理1000萬畝,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850萬畝,以建設“噸糧田”為目標力爭每個主產縣(市、區)建設1―2個萬畝高產示范方。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率達到75%,秋糧機械化收獲水平達到50%。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有利於糧食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第二節 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圍繞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畜牧業、果蔬花卉園藝業。到2015年,畜牧、花卉、蔬菜、林果和水產五個產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優化畜禽養殖結構和生產佈局,重點提高生豬產業競爭力,擴大奶牛、肉牛等優勢產品的規模。大力發展優質安全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集群。鞏固提高京廣鐵路沿線、南陽盆地和豫東平原的傳統生豬產區生產能力,擴大豫西、豫南淺山丘陵區的生豬養殖規模。支持建設良種肉牛規模養殖場,重點發展豫西南和豫東平原兩大肉牛基地。繼續抓好沿黃地區和豫東、豫西南“一帶兩片”奶業基地建設,鼓勵發展牧場式生態養殖。大力發展豫北、豫東肉禽和豫南水禽生產基地,重點發展集約化規模養殖場。實施畜禽良種繁育推廣工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改造工程和動物防疫體系、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和追溯體系建設項目,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快發展飼料產業,把鄭汴飼料主產區打造成全國高科技飼料生產基地。到2015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優質畜產品生產核心區。

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積極推進花卉、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設施化生產。充分發揮花卉苗木產業的先導作用,擴大花卉種植規模,建設鄭州、許昌、洛陽、豫東開封商丘、豫南南陽信陽、豫北濮陽安陽六大花卉核心產區。重點扶持30個花卉產業強縣,加快發展高檔花卉和鮮切花生產,壯大觀賞苗木產業,支持省農科院建設花卉研發平臺,創新開發我省傳統名花切花,力爭到2015年全省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250萬畝。建設鄭州航空港區花卉綜合物流園區和八大區域性花卉交易中心,擴大花卉外銷規模。切實抓好“菜籃子”工程,實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在優勢區域和重要交通幹線沿線地區建設2600萬畝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重點在中心城市周邊地區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完善蔬菜冷鏈物流網絡,提高“菜籃子”保障能力。加快發展花生、芝麻等優質特色油料作物,建設2400萬畝優質油料生產基地。積極發展優質茶產業,重點打造大別桐柏和伏牛丹江兩大茶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綠茶產業,大力開發紅茶新產品,培育豫茶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加快推進林果業發展,建設豫西、豫南高標準林果種植基地和沿黃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支持發展生物質能源林,建成1000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800萬畝標準化林果種植基地,大力開發林果加工產品。實施水產良種工程,積極發展特色高效水產新品種。建設400萬畝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培育一批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優質棉花、煙草、食用菌、蠶絲等特色農產品,培育一批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

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和生物農業。大力發展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農業,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林業剩餘物的資源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農業循環系統。以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等綠色農用品制造為重點方向,加大生物農業技術研發力度,建設國傢級生物農業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組建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良種繁育和新品種開發,深化種業科技體制改革,培育具有國內頂尖水平的種業企業,提高種業集聚發展水平。構建以工促農的新格局。加快推進農村分工分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業生產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技術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專業園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第三節 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推廣龍頭企業主導、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聯動發展等農業經營組織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建設全產業鏈企業集團,積極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在我省建立生產加工基地和總部或區域性總部。加快發展農業合作經濟和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提高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力爭“十二五”末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600傢以上、超十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50傢以上、百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5傢以上,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數占全省農戶的比重提高到60%。積極培養農村科技骨幹和實用人才,繼續實施農民培訓“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爭取五年免費培訓260萬人次。

第四節 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集合農業科研院所力量,加強高效栽培、疫病防控、農業節水等領域的科技集成創新,五年培育小麥、玉米主導新品種各5―6個,完成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一次。加強糧食主產縣的植保、測土配方施肥、水利技術推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項目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嚴格落實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追溯、召回退出等監管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設農業市場信息監測預警等應用系統,建立和完善省、市、縣、鄉四級農業信息和氣象信息服務平臺,提高農業信息和氣象信息“落地入戶”水平。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加快建設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強化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積極開發空中雲水資源,提升氣象防災服務能力。

第二章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力爭到2015年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加快縣鄉路及配套大中橋建設,進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網,實現“鄉鄉聯、縣縣暢”。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擴大集中供氣規模。積極發展太陽能、小水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施農田機井通電工程。

第二節 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重點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農村文化惠民工程。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健全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推廣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統籌農村便民服務設施建設。

第三節 分類指導新農村建設

堅持規劃先行、就業為本、農民自願、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鄉鎮村莊規劃管理,合理安排鄉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落分佈、生態涵養等空間佈局,統籌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在城市郊區、產業集聚區和城市新區,加快推進村莊整合,通過城市和產業輻射帶動,建設新型居住社區。在人口密度較大、經濟較發達地方,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中心村鎮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在經濟相對落後地方,有步驟地推進中心村鎮建設,引導農村居民向中心村鎮集聚。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加快推動垃圾集中處理,開展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成354個新農村示范村建設。

第四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加強以工代賑,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對偏遠山區、生態脆弱區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村,有序開展易地搬遷扶貧。促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加大對革命老區縣、貧困縣、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縣的扶持力度,在交通、教育、民生、生態、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五年力爭完成5000個左右扶貧開發重點村的整村推進建設任務,再解決5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問題。


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2999.7萬農村居民和630.3萬農村中小學在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力爭將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0%左右。

農村公路建設工程:提高農村公路的建設標準,加快縣鄉路及配套大中橋,進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網,實現“鄉鄉聯、縣縣暢”。

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在適宜地區新發展農村戶用沼氣100萬戶,建設大中型沼氣示范工程1000處,建設養殖小區沼氣工程示范點1000處。

農村電網改造工程:2012年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施農田機井通電工程。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現有37萬戶危房改造任務及國有林場職工危房改造5866戶。

農村清潔工程:推行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多種土地流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土地權屬管理,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行確權登記。加快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促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土地交易所,重點解決土地流轉中的信息對接、價格評估、利益保障等問題。建立農村產權交易所,探索農村資產資本化的有效途徑。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完善征地補償安置機制,逐步實現農村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

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重點,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用於農業的投入總量和增量均有提高。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加大對農業大縣的獎勵補助和轉移支付力度,使其人均財力接近全省縣級平均水平。鼓勵縣級整合使用涉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開發新型農村金融產品,擴大農村信貸規模。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創新農業風險防范機制。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構建多元化的新型農業保險體系,增加農業保險費補貼的品種並擴大覆蓋范圍,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引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探索建立新形勢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協調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供銷社和農墾體制改革。加快水利體制改革,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水價改革。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和鄉村債務清理化解等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推進信陽農村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和新鄉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建設,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

第五篇 堅持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構建自主創新體系

深入實施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戰略,著力構建要素完備、配置高效、協調發展、充滿活力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南,為建設中原經濟區提供堅強支撐。

第一章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

以企業為主體,以研發中心為載體,以重大科技專項、技術創新工程為抓手,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集聚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創新環境,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第一節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企業創新能力培育工程,綜合運用財稅政策、產業政策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社會資源和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資源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雙自”企業。鼓勵優勢科研機構重組兼並中小型科研單位,支持有條件的轉制科研機構上市,形成一批科技研發、應用推廣與產業化經營緊密結合的現代科研院所,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支持科研機構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進一步推動軍工與民用科研機構的開放共享與雙向服務。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加強研發能力建設。

第二節 構建自主創新載體

堅持提高質量與擴大總量並重,依托骨幹企業,加快建設國傢級、省級企業研發中心,壯大企業創新平臺,支撐創新成果在企業的工程化開發及產業化。建設一批國傢、國傢地方聯合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行業創新平臺,實行開放式運作,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建設和發展一批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種質資源、科技文獻資源、科學數據、公共檢索、公共檢測技術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促進創新資源共享,提高創新效率。“十二五”期間,重點支持有色、化工、裝備、種業等領域創建一批國傢級研發平臺。到2015年,新建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00個,工程研究中心5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個,重點實驗室50個,工程實驗室50個,質檢中心110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30個。

第三節 推進重點領域自主創新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集中力量研發、推廣應用100項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競爭新優勢。以技術突破帶動煤化工、有色、鋼鐵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培育一批有重大影響的自主品牌,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圍繞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加快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標準,促進高成長性產業和先導產業加快發展。


現代農業領域:重點開發、推廣、應用高產高效栽培、重大病蟲害防治、禽畜重大疫病防控等15項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精準農業關鍵技術。

高成長性產業領域:重點開發、推廣、應用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應用電子信息、軌道交通裝備、調理低溫肉制品、新型墻體節能材料等20項關鍵生產工藝技術。

傳統優勢產業:重點開發、推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聚甲醛、高精度鋁板帶箔、軌道交通、客車和3C產品用高端鋁材、冷軋取向矽鋼、膠原蛋白纖維等15項關鍵技術。

先導產業領域:重點開發、推廣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治療性乙肝疫苗、雜交小麥關鍵制種、名優花卉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高效低衰薄膜太陽能電池、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精密超硬材料及制品、鈦合金等20項關鍵技術。

現代服務業領域:重點開發、推廣、應用物流信息平臺、數字地圖、三維動畫、電子銀行等10項關鍵技術。

基礎產業領域:重點開發、推廣、應用低熱值褐煤提質、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公路維護、交通運輸智能化、水利工程等10項新工藝、新裝備。

民生領域:重點開發、推廣、應用食品安全、防災減災、重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等10項新工藝、新裝備。


積極推進鄭州、洛陽國傢創新型城市建設,形成區域創新中心,發揮對全省自主創新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加快鄭州、洛陽、安陽、南陽國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支持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升級,積極發展創業孵化器,建設高水平的成果轉化中心,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發展。明確標準、強化引領,加快建設一批創新型產業集聚區。

第五節 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發展各類技術創新合作組織,積極建立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參與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裝備、精密超硬材料、軌道交通裝備、耐火材料、物聯網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深度合作,在新型疫苗、光伏、生物能源、半導體照明產品、智能電網裝備、現代中藥、礦山裝備、電解鋁高效節能、小麥等優勢產業領域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聯合攻關和聯動創新。強化與北京、上海等創新資源密集區域的技術合作,吸引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在我省建立成果轉移中心或研發、成果轉化基地,提高創新起點,縮短創新周期。

第六節 優化創新發展環境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完善財政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設立創業投資引導資金,支持發展創業投資基金。全面落實企業研發激勵政策,完善和落實政府采購及首購政策。實施知識產權質押等鼓勵創新的金融政策。創新技術產權交易模式和運作機制,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引導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服務機構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發展,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健全知識產權和技術評估、擔保服務體系,加快技術成果轉移和轉化。加強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完善科普基礎設施,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推動核心技術專利化和標準化。

第二章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方針,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優化教育結構,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 提高基礎教育水平

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統籌城鄉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縣域內城鄉中小學教師編制和工資待遇實行同一標準,推行縣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積極開展學區制試點。結合城鄉中小學佈局調整,推進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十二五”期間實現全省中小學校安全達標。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基本滿足農村初中學生的寄宿需要。實施城鎮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改造工程,使城鎮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達到省定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及教師全員培訓計劃,建設教師周轉房,改善農村教師生活條件。到2015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4%。加快發展學前教育,重視發展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建立覆蓋城鄉、佈局合理的學前教育體系,到2015年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深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支持辦學體制多樣化,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實現市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較多的縣(市)都有一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逐步實行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保障殘障學生受教育權利。


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到2013年,完成2197萬平方米校舍改造(加固900萬平方米,重建1297萬平方米)。其中,2011年前重點解決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內危險校舍和其他地區急需改造的D級危房。

農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支持農村初中校舍改造一期工程未覆蓋且留守兒童超萬人的縣,建設初中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改善農村初中學生寄宿條件。

城鎮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改造:從2010年起,每年改造300所中小學,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消除城鎮義務教育薄弱學校。


深化省部合作,加快國傢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職業教育規模化、集團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職業教育基地。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攻堅,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推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和佈局調整,建設100所示范性中職學校、11所示范性高職學校、100所優質特色中職學校和200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基本建成鄭州、開封、周口、南陽、鶴壁等職業教育園區。加快調整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擴大戰略支撐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規模,鼓勵學校突出自身優勢,興辦特色學校、特色專業,實現差異化發展。普遍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辦學模式,大力開展訂單培養、定向培養、定崗培養,吸引大型企業、重點企業參股職業教育,形成一批校企合作、優勢突出的職教集團。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職業教育畢業生“雙證書”制度。完善落實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政策,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到2015年,中、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210萬人和104萬人,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比例達到53%。

第三節 優化發展高等教育

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核心,加大高等教育層次、學科和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到201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達到185萬人。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及物流、城市規劃、設計創意、文化傳媒、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急需專業。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五年累計培養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數達到5萬人。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繼續推進鄭州大學“211工程”建設,積極爭取國傢支持按照“985工程”標準建設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強化河南大學省部共建,努力實現優勢學科高層次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加大對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等省部共建高校支持力度;鼓勵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省內其他骨幹高校準確定位、辦出特色,使整體水平或若幹學科、專業進入國內先進行列。完善高校功能,加快在建新校區建設,建成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區。鼓勵和引導其他市發展提升高等教育。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加大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力度,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擴大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共建、合作辦學、科研交流,提升高等教育科研能力和整體辦學實力。

第四節 完善繼續教育體系

大力開展成人教育和崗位培訓,構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重的社會化、多元化、開放式繼續教育體系。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學校、科研機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資源開展繼續教育。重視發展老年教育。廣泛開展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創建活動,積極構建學習型社會。

第五節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深化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制度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增強學生創業和創新能力。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嚴格教師資質管理,完善教師績效考核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校長和教師專業化水平。創新教育投入機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到2012年完成國傢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4%的分解任務,保證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創新財政教育撥款機制,探索財政投入按學生數量、畢業生質量撥款的新方式,采用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支持教育發展。健全國傢資助制度,扶助傢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籌資機制,逐步化解高校債務問題。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完善財政、稅收、金融、收費、土地等優惠政策,保障民辦學校公平待遇,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出資辦學。加快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取消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

第三章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

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專門人才,推動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轉變。

壯大人才隊伍。突出抓好創新型科技人才和重點領域急需專門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產業集聚區人才開發工程、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人才支撐工程、中原崛起百千萬海外人才引進工程、技能人才振興工程、創業人才推進工程、教育名師名傢培育工程、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開發工程。統籌抓好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和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千萬計的技能型人才,數以百萬計的專門技術人才,數以十萬計的創新科技人才和數以萬計的高端人才。

改革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建立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註重以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推動教育培訓機構與用人單位有機銜接、聯合培訓開發,實現人才培養與有效使用有機統一。堅持“五重五不簡單”,深化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探索試行聘任制公務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競聘上崗制度。建成省委黨校新校區。推進人才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人才服務業,逐步消除人才流動中的障礙。完善各類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進一步加大對人才開發的投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國內外高層次人才。

第六篇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支撐保障能力

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網,基本完善的鐵路網,堅強智能的現代化電網,保障有力的水利網,互聯互通的信息網,初步形成鄭州國際航空樞紐基本框架,構建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體系。

第一章 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以綜合樞紐建設和交通網絡化為重點,加快鐵路、民航、公路、水運、管道、郵政及城市交通建設,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形成以鄭州為中心、地區性樞紐為節點,多種交通方式高效銜接、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我省在全國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節 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按照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理念,加快鄭州東站、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和鄭州火車站三大客運綜合樞紐建設改造。完善提升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鄭州北編組站、鄭州東貨運站功能,推進鄭州國傢幹線公路物流港、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二期工程建設。加強與沿海港口和各大樞紐對接,把鄭州建成基礎設施完備、配套設施健全,多種交通方式高效銜接、內捷外暢的國傢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結合鐵路、機場、公路建設,改造洛陽、南陽、商丘、信陽、安陽、三門峽等一批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形成與鄭州聯動發展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第二節 加快鐵路建設

加快客運專線、城際鐵路、大能力運輸通道建設,構建覆蓋區域、輻射周邊、服務全國的鐵路網,到2015年,全省鐵路運營裡程達到6400公裡,新增客運專線1100公裡、城際鐵路500公裡。建成石傢莊至武漢、鄭州至徐州客運專線,形成“十字型”客運通道。開工建設鄭州至重慶、商丘至杭州、鄭州經鶴壁經濮陽至濟南客運專線,啟動鄭州至太原客運專線前期工作。加快全省城際鐵路網建設,建成鄭州至焦作、至開封、至新鄭機場以及新鄭機場至許昌、至登封至洛陽城際鐵路和雲臺山支線,開工建設鄭州至新鄉、許昌至平頂山、焦作至濟源至洛陽、焦作至晉城城際鐵路,形成以鄭州為中心、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為紐帶,通達開封、洛陽、許昌、新鄉、焦作、漯河、平頂山、濟源等市的半小時交通圈,通達其他中心城市的一小時交通圈,連接周邊省會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基本實現所有市通快速鐵路(客運專線或城際鐵路)。建成晉豫魯鐵路、運城至三門峽至十堰、新月四線、蘭考至菏澤、新密經商丘至永城等鐵路,完成寧西、漯阜、孟平等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開工建設商丘至周口至駐馬店至南陽鐵路,適時啟動三門峽至平頂山、禹州至亳州至江蘇洋口港等鐵路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形成“四縱五橫”大能力運輸通道格局。

第三節 大力發展民用航空

繼續實施民航優先發展戰略。強力推進鄭州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建成鄭州機場第二跑道、第二航站樓、綜合交通換乘中心等重大工程,配套建設海關、邊防、檢驗檢疫等口岸設施。支持現有基地航空公司做強做大,積極引進有實力的基地航空公司。加大客貨運航線開發力度,著力培育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東南亞、歐美等國際航線,打造“鄭州中轉”服務品牌,到2015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年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2000萬人次和28萬噸,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內航線中轉換乘中心和國際貨運集散中心。改造洛陽、南陽機場,努力擴大運輸規模。建成商丘、明港軍民合用機場,推進豫北、魯山機場建設,構建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中心,洛陽、南陽、商丘、明港、豫北、魯山等機場為輔助,以幹帶支、幹支協調、客貨並舉的全省民航機場體系。以飛行訓練、航空運動、旅遊、航測航拍等領域為重點,加快通用航空發展。

第四節 完善公路網絡

全面打通出省通道,完善網絡結構,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結構優化、內聯外通、暢通中原的公路網絡。到2015年,全省公路通車總裡程達到25萬公裡。以豫西地區高速公路及跨省通道為重點,繼續加快高速公路建設,提前五年建成規劃的高速公路網;完成京港澳、連霍高速河南段拓寬改造,適時對其他高速公路擁擠路段進行改擴建。打通焦作至桐柏至隨州、運城至三門峽至淅川至十堰、鄭州至盧氏、鄭州至民權、武陟至西峽等跨省及區間通道;建成鄭州機場至少林寺、洛陽至欒川等聯絡線。支持境內沒有高速公路或縣城距高速公路較遠的縣(市)建設縣城至最近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6600公裡以上,21條跨省通道全部打通,實現所有縣城20分鐘以內上高速,形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網。結合全省現代城鎮體系規劃和產業集聚區佈局,改造國省幹線公路,擴容改造107、310等重要國道,將其他國省道交通擁擠路段升級為一級公路,對穿越城區路段實施繞城改造;積極推進鄭州至許昌等城際快速通道建設;加強國防戰備公路和沿南太行等旅遊通道建設。圍繞新農村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公路,重點推進農村公路骨幹路網中的縣鄉公路和配套大中橋改造;結合土地整理修建田間道路,進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網。適應農民改善出行條件的要求,提高農村公路建設標準,五年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4萬公裡、橋梁15萬延米,逐步解決有路無橋、寬路窄橋和危橋問題,實現“鄉鄉聯、縣縣暢”,實現行政村村村通客運班車。加強公路運輸場站建設,加快9個國傢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場站建設,新建、改造一批市、縣(市)運輸場站。

第五節 加快水運、管道及郵政建設

積極發展水運,加快淮河、沙潁河、渦河、沱澮河航運開發,建成淮河息縣至淮濱至望崗段、沙潁河漯河至周口段及渦河、沱澮河航運開發工程,開工建設沙潁河平頂山至漯河段航運開發工程、周口至省界段升級改造工程,推進賈魯河綜合治理及航運開發,到2015年,全省內河航道裡程達到1600公裡以上,形成四條直達華東地區的水上通道。加快油氣管道建設,形成佈局合理的管道運輸網絡,五年新增油氣長輸管道5000公裡左右。完善郵政基礎設施,全面完成空白鄉鎮郵政局所、村郵站建設,推進快遞區域分撥中心和快速幹線網絡建設,提升郵政服務水平。

第六節 提高交通管理服務水平

深化交通建管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綜合交通調控與協調機制,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幹線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探索建立專業養護和群眾養護相結合、靈活多樣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機制。完善運輸市場準入、退出和監管制度,促進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運輸市場。

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省鐵路投資公司、交通投資集團、收費還貸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和國土資源開發投資管理中心等省級融資平臺的作用,支持鐵路、民航、公路等重大交通設施建設。積極利用產業基金、保險資金、長期票據以及BOT(建設―經營―移交)、BT(建設―移交)等融資方式,多渠道籌措交通建設資金。鼓勵各市充分發揮本級投融資平臺的作用,參與交通項目建設。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鐵路、機場、港口、公路服務區等經營性或具有盈利能力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交通運輸效率及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貨運物流化,促進運輸產品多樣化、精細化和個性化。建立統一協調的綜合交通安全保障和應急反應機制,完善交通擁堵和事故緊急疏導救援體系。建立健全綜合運輸管理和公共信息平臺,逐步實現信息資源互聯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實現全省超限站四級聯網、站點全程監控,建立超限超載運輸長效治理機制。鼓勵交通運輸企業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推進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建設,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推進交通運輸裝備現代化,加快淘汰技術落後、效能低下的運輸裝備。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動新能源車輛的開發應用,推進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低碳交通,促進交通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第二章 加強現代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建設

適應能源供求格局的新變化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要求,突出保障省內能源供應,著力優化能源結構和佈局,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建設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

第一節 促進煤炭集約發展

優化煤炭開發佈局,以大中型現代化礦井建設為重點,穩定焦作、鶴壁、義馬、永城礦區產量,高效開發鄭州、平頂山礦區,增強煤炭保障能力,煤炭產能穩定在2.2億噸左右。深入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並重組,合理配置後備資源,培育壯大骨幹煤炭企業,形成1―2個億噸級產能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加強煤礦安全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提升采掘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大力推進煤層氣開發和瓦斯綜合治理,建立煤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增強抗災能力。加強省內煤炭資源勘查,實施煤炭企業走出去戰略,增加後備資源儲量。支持大型電煤儲配中心建設。

第二節 持續增強電力保障能力

立足本省保障、兼顧省際調劑,促進電源電網協調發展。強力推進核電建設,開工南陽核電,加快信陽、洛陽、平頂山等核電前期工作。合理佈局熱電,努力滿足城鎮和產業集聚區用熱需求。繼續圍繞南太行、豫南煤炭礦區及隴海鐵路等重要輸煤通道,以現有電源擴建為主,佈局高效清潔的大型燃煤電站。適度發展抽水蓄能和燃氣電站。鼓勵煤電聯營和一體化發展,支持骨幹煤炭企業開展電源建設。加強主網架和城市電網建設,強化省際聯絡,全面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發展智能電網,形成以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為支撐的500千伏骨幹網架,實現市市220千伏雙環網和縣縣110千伏多電源供電,建設堅強、保障、兼顧的現代化電網。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理順農電管理體制,推進大用戶直供電工作,實現城鄉各類用電同網同價。深入開展節能發電調度,優化電力資源配置。

第三節 加快油氣開發利用

加強油氣資源勘探,努力穩定原油產量。完善油品輸配網絡,提高成品油供應能力。優先發展管道燃氣,積極利用煤層氣及液化天然氣、壓縮天然氣等燃氣資源。依托國傢西氣東輸實施“氣化河南”工程,加快構建燃氣幹網,配套完善支線管網和城市儲氣設施,建設中原油田和葉縣地下儲氣庫,新增天然氣年供氣量80億立方米以上,實現95%以上縣(市)城區及部分鎮(鄉)用上管道氣,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達到85%以上。合理佈局、有序發展加氣站。規范燃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運營管理體制。

第四節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力發展太陽能光電、光熱利用,以產業集聚區和城市新區為重點,積極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和金太陽示范工程,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積極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建設南陽國傢生物質能源示范區。加快風能和地熱能等資源開發。積極發展分佈式能源。推進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構建農村綠色能源體系。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5%左右。


電源:爭取開工建設南陽百萬千瓦級核電工程,建設配套調峰電站,繼續實施“上大壓小”,建設一批大型火電和熱電聯產項目,到2015年,全省發電裝機達到7200萬千瓦以上。

電網:實施千億元電網建設工程,五年新增110千伏以上電網線路14500公裡,變電容量12100萬千伏安。

煤炭:實施百億噸煤炭資源勘查工程,新增精查儲量50億噸,建成大中型礦井4000萬噸。

油氣:實施煉油、地下儲氣庫、成品油儲備工程,建設西氣東輸三線、四線(河南段)及省內配套支線等油氣管道項目,五年新增油氣長輸管道5000公裡左右。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施光伏、風能、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工程,五年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20萬千瓦、生物液體燃料產能100萬噸。


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展物聯網,提升基礎信息網絡性能,建設重大應用網絡平臺及信息系統,促進網絡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數字河南”。

提高基礎信息網絡業務承載能力。實施寬帶提速工程,形成城鎮“百兆到戶、千兆進樓、百萬兆出口”的網絡覆蓋,推進農村“光纖到村”。實施移動通信網絡升級工程,基本建成有效覆蓋全省城鄉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跟進部署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新一代高速無線接入網。實施有線電視網絡優化工程,完成全省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和雙向改造。推動“感知中原”物聯網工程建設,加快傳感網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加快建設重大應用網絡平臺。建設城市高速信息網絡平臺,大幅度提高網絡接入標準,便捷獲取“三網融合”應用服務。推進無線城市建設,率先在鄭州、洛陽等中心城市搭建城市管理、應急保障、定位測控、生產調度、公眾服務等方面的無線網絡應用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推進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和行政效率提升,實現90%的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在線辦理。完善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大力推動重大信息系統建設。加快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居民健康電子檔案、社保“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務“一卡通”、智能交通、應急指揮、數字醫院、數字旅遊等一批重大信息系統,初步實現醫療衛生、勞動保障、交通出行、水電氣等服務信息網上公開和網上咨詢、網上投訴等,居民在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享受到便捷、經濟、優質的信息化服務。建設完善人口、宏觀經濟、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法人代碼等基礎信息數據庫,促進稅收、金融等基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應用。

健全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和風險評估制度,建立網絡信任、容災備份等體系,建設計算機病毒防治、應急處置、安全通報中心等,提高網絡信息安全綜合防護能力。

第四章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把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堅持興利除害並重,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幹渠和受水配套工程、水庫、河道、灌區及城市生態水系組成的復合型、多功能的水利網絡體系。

加強防洪控制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重大洪水控制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庫除險加固、蓄滯洪區等防洪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減災能力,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體系。建成河口村水庫,開工建設出山店水庫,加快前坪水庫前期工作,完成268座小Ⅰ型以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水庫的防洪蓄水能力。搞好黃河堤防建設和灘區綜合開發。完成淮河幹流堤防標準化建設,完成淮河流域滯洪區及海河流域7處滯洪區一期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淮河灘區移民遷建。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完成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加快灌排體系建設。繼續實施38處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開工建設趙口二期和小浪底南、北岸灌區,完成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治理,完善渠系配套,構建較為完善的灌排體系。

加快水源工程建設。全面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及沿線城市受水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調移民工作。充分利用國傢分配引黃水量,新修一批引黃調蓄工程。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幹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構建較為完善的供水網絡及城市生態水系。

加快水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實施水土保持、地表水污染治理、地下水保護、城市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等工程;全面推進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力爭到2015年完成縣城以上的城區河道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良好的水環境生態體系。

第七篇 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加快生態省建設

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保障需求、高效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體系,提高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水平。

第一章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

堅持節約優先,積極實行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各類資源保障水平。

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實施工業節能綜合改造、建築節能、低碳交通、公共機構節能、重大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節能產品惠民、節能服務體系建設、節能能力建設等八大重點節能工程。加快淘汰電力、煤炭、建材、鋼鐵、有色、化工、造紙、發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落後產能,對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後的工藝、設備及產品實行強制性淘汰制度。推廣先進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制度,加強節能監察執法能力建設,健全節能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

加強土地開發管理,促進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健全土地整治機制,構建節約集約用地機制,強化監督管理機制。實施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豫東等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積極盤活城市存量建設用地,清理處置閑置建設用地。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健全節約土地標準,強化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加強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優化水資源配置。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推進水資源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推廣節水型設備和器具,建設節水型社會。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強力推進工業節水技術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30%以上。有序開采地下水資源,全面關閉各類違規建設的自備井。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和開發秩序整頓。加強金屬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節約代用。


工業節能綜合改造:對高耗能設備和落後工藝實施節能改造,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的鍋爐、窯爐、電機、變壓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設備能效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建築節能:建設綠色建築示范項目,到2012年,全面完成居住及公共建築集中采暖按供熱表計量收費改造任務;到2015年,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面積1000萬平方米。

公共機構節能:到2015年,完成市級以上公共機構建築及主要耗能設施節能改造,建立公共機構用水、用電、采暖、空調和設備用能等監測平臺。

低碳交通:推廣清潔燃料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淘汰排放和油耗超標的機動車。

重大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開展低熱值餘氣發電、高效熱電聯產、節能型礦用磨機、新型墻材加工等研發和示范,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示范項目。

節能產品惠民:推廣10類能效等級Ⅱ級以上高效節能產品,以及高效照明產品和節能、新能源汽車,到2015年,高效節能空調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全部淘汰低效照明燈具。

節能服務體系建設:支持開展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要方式的節能診斷、融資、改造和運營管理等服務,到2015年,形成20傢年營業收入超1億元的專業節能服務公司、5傢年營業收入超5億元的綜合性節能服務公司。

節能能力建設:加強市級以上節能監察、監測機構能力建設,完善全省能源利用監測信息平臺,對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以上重點用能單位實行能源利用狀況實時監測。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減量化優先,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壯大循環經濟規模,建設全國工農業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省。抓好資源開發、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再生資源利用和社會消費等五個關鍵環節,實施八大循環經濟重點工程,重點打造有色、煤炭、非金屬礦、農業和再生資源等領域五大循環產業鏈。按照循環經濟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各類產業園區,加強土地集約利用、能量梯級利用、資源綜合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成100個循環經濟示范企業、20個示范園區和10個示范城鎮,建設安陽安西、鶴壁寶山、鄧州等一批特色循環經濟試驗區。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構建以城市社區和鄉村站點回收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樞紐、分類加工利用為目的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規范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強再制造產品流通和監管體系建設。完善循環經濟法規和標準體系,健全循環經濟財稅、價格、投融資政策,創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尾礦、共伴生礦綜合利用:依托大型礦業集團,建設尾礦、中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煤層氣、油頁巖及其他稀貴伴生資源的綜合利用項目,到2015年,礦產資源總回收率達到35%以上。

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以大宗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電石渣、冶金廢渣、化工廢渣等生產新型建材產品,到2015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城市礦產”綜合開發利用:建設30個廢舊電子電器、廢舊辦公設備、廢金屬、廢塑料等處理基地和20個報廢汽車、大型機電設備回收拆解中心。支持長葛市大周鎮、博愛縣產業集聚區等創建國傢級“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再制造示范:重點支持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發電機、汽車輪轂等零部件再制造,建設2―3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基地。開展工程機械、機床、礦山機械和辦公用品等再制造試點。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支持利用秸稈生產飼料、肥料,依托畜禽養殖集中區和大型養殖基地建設大中型沼氣和有機肥工程,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畜禽糞便資源化率達到95%以上。

循環型服務業示范:在賓館、餐飲、旅遊、物流等領域開展循環型服務業試點,建設一批再利用、資源化示范項目。

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依托產業集聚區,創建50個以上綠色生態循環型產業園區。

重大循環經濟技術示范:依托采掘、工業、農業、建築等領域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開展大宗固廢、生活垃圾、建築垃圾、污泥、農林廢棄物等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和示范,建設一批服務平臺。


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努力保障發展需求,實現環境容量高效利用。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嚴格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嚴格環境執法、管理,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實施工業污染全防全治。健全工業污染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的全防全治體系,推進重點排污企業深度治理,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建立更加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和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對造紙、皮革、發酵、化工等重點行業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以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和高污染行業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推進火電行業脫硫設施穩定運行,全面完成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脫硫設施建設。加大火電、鋼鐵、化工、水泥等行業企業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完成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脫硝改造。加強鉛、汞、鉻等重金屬、危險廢物、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加快處理設施建設,建成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南陽危險廢物處置中心。

加強城市污染防治。優先保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確保群眾飲水安全。加強城區內工業企業環境監管,對環境影響較大的企業實施關停、搬遷或轉產。推進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提高城市建成區內工業煙塵、粉塵的排放控制標準,全面實施國傢第四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積極防治城市灰霾污染,確保省轄市空氣質量好於Ⅱ級標準天數在292天以上。加強城市聲光污染治理。推進城市餐飲業廚餘垃圾安全處理。

加強農村農業環境保護。以“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為主要抓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環境質量。加快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因地制宜建設農村垃圾處理設施。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全部配套建設污染治理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監測試點工作,初步建立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嚴禁焚燒秸稈。

嚴格環境管理。落實環境目標責任,嚴格環境目標考核。健全環境法規和標準體系。嚴格環境執法,加大環境違法違規成本約束和處罰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完善全省環境自動監控系統,建立健全環境應急監管體系,完成環境監管標準化建設。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健全水環境斷面考核制度。加大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征收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運行效率。實施差別電價、差別水價,提高重污染落後產能企業信貸風險等級。加強環境宣傳教育。

第四章 加強生態建設

加快建設生態省,推進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伏牛山地生態區、太行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建設,構建沿黃河、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形成“四區兩帶”的區域生態格局。

積極推進南水北調渠首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強丹江口庫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輸水水質。加強淮河源頭、大別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實施千裡河道治理工程,推進賈魯河鄭州段、惠濟河開封段、衛河河南段、北汝河平頂山許昌段等重點河段綜合治理。統籌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保證河流生態基流,促進水環境休養生息。實施濕地保護工程,開展退耕還澤,恢復濕地植被和水禽棲息地。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深入推進林業生態省建設,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成果,嚴格林地保護管理,全面加快山區生態體系、農田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生態廊道、森林撫育改造等省級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五年新增森林7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61%。實施礦區生態恢復治理工程,推進礦區農田復耕、新村建設、生態恢復同步。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1.環境保護工程。

(1)水污染深度治理:重點實施213傢企業廢水深度治理、中水回用、清潔生產等工程建設。

(2)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實施41傢現役燃煤機組脫硫脫銷除塵改造,57傢燃煤電廠脫硝除塵改造,113傢冶金、焦化、水泥、建材重點企業廢氣脫硫脫硝除塵改造。

(3)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重點對47傢企業工業固廢污染治理及資源化綜合利用,續建駐馬店市、擴建安陽市、新建固始縣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

(4)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實施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128個,開展廢水綜合治理、廢氣煙塵凈化、廢渣無害化處置和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

(5)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重點實施9個土壤修復治理試點工程。

(6)千裡河道治理:實施賈魯河、雙洎河、惠濟河、渦河、清河、黑河、沁河、伊河、洛河等16條河流河道清淤、截污、人工濕地、河道生態凈化、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工程。

(7)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實施2000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3000個生態文明村創建、500個省級生態鄉鎮創建等。

2.生態建設工程。

(1)林業生態: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太行山綠化等國傢和省級林業重點工程,造林1300萬畝,實施森林撫育改造1600萬畝,新增固定二氧化碳能力723萬噸。(2)黃河生態涵養帶建設:全面實施沿黃灘地生態修復保護,逐步實施退耕、退牧,擴大濕地保護面積,構建沿黃生態涵養帶。(3)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實施礦區損毀土地農田復耕、礦區新村規劃建設、生態重建“三位一體”綜合治理工程32個,整治規模15000公頃。(4)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實施淮河上遊、漳衛河上遊、伊洛河兩岸、丹江口庫區等重點水土流失防治區的水土保持工程,完成坡耕地改造29.3萬畝、生態修復1600平方公裡。


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充分發揮技術進步的作用,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綜合運用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匯等多種手段,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節能環保、低碳能源、再制造等綠色產業發展,積極培育以低碳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點,構建低碳型工業、建築、能源和交通體系。加強植樹造林,采取保護性耕作,增加森林和農田碳匯。鼓勵開發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推行綠色稅收、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擴大政府綠色采購,構建有利於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快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監測制度。支持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科學防范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完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加強救援隊伍建設,提高物資保障水平。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危險區域的群眾和生產生活設施的合理避讓。

第八篇 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省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充分發揮中原文化獨特優勢,提升中原文化軟實力,建設華夏歷史文明重要傳承區。

第一章 提高公民文明素質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新時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積極宣傳和維護“普普通通、踏踏實實、不畏艱難、俠肝義膽”的河南人形象。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傢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不斷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提倡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強化職業操守,支持創新創業,鼓勵勞動致富,發揚團隊精神。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氣、盡義務,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第二章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村和城市社區為重點,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索公辦民助、省市共建、社會捐助、資產置換等多種投融資方式,積極推進中原文化藝術學院、省圖書館新館、省博物院二期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完成省直文藝院團排練劇場新建改造工程。加強市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城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改造。加快縣級檔案館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和社區文化服務,推動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促進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加強文化設施運營管理和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文化單位和文化設施正常有效運轉。健全政府對公益性文化活動的資助政策,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捐助文化事業和文化活動。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結合的精神文化產品。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開辦河南網絡電視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弘揚河南特色優秀文化,擴大文學“豫軍”在全國的影響,努力振興豫劇、曲劇、越調等傳統劇種,搶救和保護地方特色小劇種,發展歌舞劇、交響樂等現代藝術。

第三章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支持骨幹企業發展壯大,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加快河南出版產業基地、河南高清數字網絡電視城、中原數字出版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網絡廣播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數字和網絡出版物發展,開發生產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力強的文化產品,加快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有線電視網絡集團等企業上市步伐。大力發展動漫遊戲、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推進中視新科等動漫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建成動漫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開通少兒動漫頻道,支持本土動漫、影視制作企業發展,加大國內外知名企業引進力度。支持會展創意、設計創意、旅遊創意等產業發展,建設一批知名度高和影響力強的特色創意園區。積極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挖掘傳統文化,融合現代元素,加快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支持發展一批歷史文化街區、特色文化村鎮,建設形成一批省級、國傢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到2015年,全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500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

第四章 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

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兼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突出根文化、姓氏文化、漢字文化等中原文化的傳承弘揚,辦好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活動,通過市場化融資、產業化運作模式,實施黃帝故裡文化園等重大文化項目建設,支持中華根親文化聖地建設,打造以“根文化”為重點的中原文化品牌。加強對鄭州商城、隋唐和漢魏洛陽城、安陽殷墟、開封宋都古城等大遺址和歷史文化名城(鎮、村)的保護,支持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推動太極拳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實施功夫文化、禪修文化展示傳播工程,依托海外孔子學院建立少林、太極功夫文化推廣機構,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動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章 促進文化體制創新

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以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為核心,推動文藝院團、電影院線、報刊出版等領域改革,完成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文化經營實體,實現文化市場主體多元化。推動文化企業優化重組,打破行業和行政區域界限,支持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河南有線電視網絡集團等企業跨區域、跨行業發展,鼓勵不同業態的媒體之間重組合作,打造資產超百億元的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大型傳媒集團。紮實推進開封、登封等10個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強文化投融資平臺建設,深化與國傢開發銀行和其他戰略投資者合作,推動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第九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和諧中原

著力構建均等化、廣覆蓋、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第一章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將促進產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相結合,創造平等就業機會,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采取信貸、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小型企業發展,多形式、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就業機制。完善稅費減免、崗位補貼、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技能鑒定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場地安排等鼓勵自主創業政策,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力爭五年開展創業培訓50萬人次。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暢通大學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和自主創業的就業渠道。在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的同時,加快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建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向產區集中佈局,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力爭五年累計轉移農業勞動力500萬人。做好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強化就業服務和援助,實施公益性崗位安置計劃,力爭每年開發10萬個左右公益性崗位。

大力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緊密圍繞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承接產業轉移需要,以培養高素質產業技能人才為重點,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對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開展免費實用技能培訓,對未能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普遍實行勞動預備制培訓。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到2013年,全省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企業在崗職工技能提升培訓200萬人次、失業人員轉崗職業技能培訓150萬人次,新培養技師、高級技師10萬人。

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縣、鄉基層就業服務設施建設,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勞動就業監測體系,健全失業監測預警制度。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勞動定額標準管理,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切實維護勞動者權益。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的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第二章 促進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

大力促進農民增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著力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鼓勵農民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綜合效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勞務輸出大縣與用工城市、用工企業的合作協作,強化崗位需求、專業技能標準等信息溝通,積極發展定向培訓、定崗培訓、技能等級培訓,提高專業型、技術型勞務輸出比重,培育區域勞務品牌,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完善支農惠農政策,擴大和提高涉農補貼范圍和標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財產化的形式,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完善和落實職工工資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建立企業薪酬調查和定期發佈制度,積極穩妥擴大工資集體協商覆蓋范圍。完善公務員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完善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工資分配制度。擴大居民投資渠道,努力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大社會保障投入,較大幅度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

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初次分配與再分配調節並重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制度。深化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收入分配改革,嚴格規范經營管理人員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的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第三章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重點做好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實現應保盡保。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積極配合做好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逐步拓展社會福利保障范圍,推動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逐步提高福利水平。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多渠道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健全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標準正常增長機制。健全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合理提高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加強城鄉低保與最低工資、失業保險和扶貧政策的銜接平衡。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加強優撫安置工作。健全災害突發等臨時救助制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制度,實現基金保值增值。

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機制。完善各項社會保險關系跨區域轉移接續政策。全面推進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市級統籌,建立完善省級調劑制度。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完善落實被征地農民補償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

第四章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積極發展體育事業,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第一節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指揮救治、婦幼保健、采供血、精神衛生、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標準,免費提供國傢基本公共衛生和重大公眾衛生服務項目。落實綜合防治措施,嚴格控制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不斷強化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地方病、職業病的防控,提高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逐步建立農村醫療急救網絡。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全面推進縣級醫院、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使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醫院和3-5所中心鄉鎮衛生院達到標準化水平,每個行政村都有標準化村衛生室。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完善服務功能,使省轄市、縣級市每個街道辦事處擁有1所集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功能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爭取國傢在我省佈局建設國傢區域性醫療中心,建成河南省醫療中心、省人民醫院分院、鄭大一附院鄭東新區醫院、洛陽正骨醫院鄭州醫院等一批重大醫療項目,推進省轄市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建設。加快構建大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逐步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政策,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中醫專科和人才建設,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藥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納入報銷范圍。

完善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參保(合)率,逐步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籌資標準及保障水平,提高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支付限額,實現新農合和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完善新農合和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在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國傢基本藥物制度,逐步實現其他醫療機構和社會零售藥店全部配備和優先使用基本藥物。提高基本藥物實際報銷水平。深化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規范藥品生產、流通秩序,加強藥物質量監管,保障用藥安全。

改革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醫療衛生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推進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方向,穩步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初步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醫院質量評價制度,加強預算收支和績效考核管理。探索多種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藥補醫機制。完善社會辦醫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加強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建設,推廣電子病歷,實現與公共衛生、醫療保障、應急救治、社區衛生及居民健康檔案之間的信息交換與共享,積極發展遠程醫療。

第二節 積極發展體育事業

以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為重點,加強城鄉基本公共體育和全民健身設施的規劃和建設,進一步開放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場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設河南省網球中心、河南省體育中心二期工程等體育場館。發展競技體育優勢項目,培育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積極承接和舉辦重大體育賽事,辦好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

第五章 全面加強人口工作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性別平等、人口遷移和社會保障等人口發展政策法規體系,健全利益導向機制,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好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的計劃生育工作,強化公共服務,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綜合治理,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計劃生育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優生促進工程和生殖健康促進計劃,加大出生缺陷幹預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中原經濟區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科學引導人口流動和分佈,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實施婦女發展規劃,切實保障婦女平等就學、就業、社會保障和參與社會事務權利。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實施兒童發展規劃,堅持兒童優先,依法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促進兒童事業全面發展。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以傢庭為主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大對公益性養老機構的投入,加強基本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引導非營利組織參與經營管理,推動養老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和標準化。

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殘疾人康復和托養服務設施,加強殘疾人社會保障,推進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創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

第六章 維護公共安全

創建安全河南。完善安全生產相關法規,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各領域安全專項治理整頓,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大力實施煤礦安全技改工程,加快建設井下避險設施。全面完成尾礦庫治理。規范發展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安全技術援助和服務。實施安全素質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全民安全素質、從業人員安全技能、監管監察人員執法水平。完善安全生產法規、監督管理機構及技術裝備、宣傳教育培訓、應急救援、信息管理、資金投入等六大支撐體系。力爭“十二五”期間億元生產總值死亡率下降30%,工礦商貿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下降30%,全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建設平安河南。建立健全科學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排查化解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完善群眾工作體系,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的工作體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平臺,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建立社情民意調查分析機制,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完成警務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城鄉技防建設,加快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設施建設,建立完善公共安全預防預警和應急體系,不斷提高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和各種風險的能力。完善平安建設責任制和維護穩定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廣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

切實抓好質量技術監督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繼續實施質量興省戰略,提高質量技術監督管理水平。完善相關法規,依法加強對食品藥品生產流通的全程監管,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檢查和不良反應監測等藥品安全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快速反應機制,強化質量追溯和責任追究,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危害人民安全的違法行為,保證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第七章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求,加強社會管理法規、體制、能力建設,構建常態化的社會管理機制。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工作,健全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加快社會服務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建設。實施城鄉社區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合理規劃城鄉社區佈局,加快社區中心(站)建設,強化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加強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和服務工作,全面推行社區矯正。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建立以居住登記和居住證為核心的“一證通”制度。強化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鼓勵和扶持各類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規范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管理制度,開展誠信建設活動,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

第十篇 深化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全面推進各項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建立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建設中原經濟區提供體制保障。

第一章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政府行政審批事項。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機制,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改進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加快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

開展省直管縣改革試點。賦予試點縣政府行使省轄市政府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完善財政省直管體制,理順工商、稅務、質監、國土資源、環保等垂直管理部門的條塊關系,探索建立與省直管縣相適應的幹部管理體制。啟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通過委托、授權、機構延伸等方式,賦予其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全面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主要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將主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轉制為企業,主要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保留事業單位序列。規范公益性事業單位行為,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公益目標最大化。加快社會中介組織改革,消除中介機構行政化傾向,優化結構佈局。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方式多元化。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增強多層次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第二章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引導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出,有選擇地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性非金融機構、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發展。積極引入世界和中國500強企業、行業優勢企業等戰略投資者,以省管企業為重點,實施開放型重組、專業化重組、資源型重組、產業鏈重組,在煤炭、有色、鋼鐵、化工、裝備等優勢行業和領域,打造一批資產規模超1000億的大型企業集團。抓住國傢建立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機遇,積極推進軍工企業加快改制步伐,大力發展軍民結合產業。

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健全權責統一、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董事會科學決策、經理層高效執行、監事會有力監督的運行機制,落實董事會集體決策及個人責任可追溯的決策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實現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出資人職能分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加強業績考核、激勵和約束等制度建設,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第三章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進一步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政策性因素,營造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落實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放寬市場準入,打破行業壁壘,充分發揮多種金融工具服務民間投資的作用,拓寬民間投融資渠道。鼓勵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多種方式進入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政策性住房、社會事業和金融服務等領域。建立健全企業信用體系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健全非公有制企業項目對接、籌資融資、市場開拓、技術支持、對外合作、人才培訓等服務體系,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穩定的分工合作關系。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開展生產、技術、資本的聯合、重組,扶持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積極引導民營企業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第四章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在合理界定事權基礎上,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健全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能力。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制度,強化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科學完整、結構優化、有機銜接、公開透明的政府預算體系。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三農”、科技、教育、社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點支出,加大對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完善財政支持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和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長效機制。按照國傢統一部署,穩步推進稅制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

第五章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

理順煤、電、油、氣、水、礦產等資源類產品價格關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開展競價上網試點,鼓勵大用戶與發電企業協商確定電價。積極推行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改革。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和征收率。深化收費制度改革,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強經營服務性收費監管。完善價格聽證制度。

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產權、信息等要素市場,建立完善金融資產、環境權益產品等要素交易市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設大市場、搞活大流通、發展大貿易,形成管理有效、運轉協調、運行順暢的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

第十一篇 擴大對外開放,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更加積極主動地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增強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第一章 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深入開展大招商活動,堅持招商主體以企業為主、聯絡渠道以商(協)會為主、引導服務以市縣為主,境外招商地域亞洲為先、亞洲招商港臺為先、各類客商華商為先,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到2015年,力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突破100傢,建成外商直接投資專業園區10個以上,五年累計利用外資達到560億美元。

優化利用外資結構。鼓勵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及物流、旅遊、醫療、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產業等服務業,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在豫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在豫投資的跨國公司增資擴股、擴大投資規模。

創新招商方式。突出請進來招商、產業集聚區招商、專業對口招商,引導外商在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設立專業園區。辦好重大招商活動,提高招商針對性。鼓勵外資以並購方式參與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並重組,積極引進境外風險投資基金。

強化招商服務。全面推行外資項目無償代理制、重大項目總協調人制、跟蹤責任制、進度考核制、定期通報制,提高實際資金到位率、項目開工率、合同履約率。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公開發行股票、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拓寬外資企業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國傢在我省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進外商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外商投訴處理力度,切實維護外來投資者的合法利益,營造良好的親商、重商、愛商、安商社會氛圍。

積極高效利用國外優惠貸款。優化貸款投向,重點支持節能環保、生態建設、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等。

第二章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把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作為壯大產業規模、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性舉措,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土地、能源等優勢,推動形成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新的集聚地。

因地制宜承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積極開展以商招商、駐地招商、專業招商、委托招商、集群招商,承接、改造和發展紡織、服裝、鞋業、玩具、傢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其吸納就業的作用。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和產業資本,承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引進優質資本和先進技術,加快企業兼並重組,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發揮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示范帶動作用,承接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依據,嚴禁國傢明令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國傢產業政策的項目轉入,避免低水平簡單復制。

促進承接產業集中佈局。把城市新區和產業集聚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引導轉移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發揮園區已有重點企業、骨幹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深化與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促進央企擴大投資規模,建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和生產基地。

改善承接產業轉移環境。把承接產業轉移的著力點由過多依靠提供優惠政策轉向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強配套能力、營造良好環境上來。完善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機制,鼓勵產業集聚區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積極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推動建立城際間產業轉移統籌協調機制、重大承接項目促進服務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搭建產業轉移促進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充分發揮其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第三章 推動對外貿易跨越發展

擴大對外貿易規模並提升水平。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機電產品出口推進計劃,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出口,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出口。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突出抓好出口產業基地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出口產業基地公共平臺建設、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等。積極承接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培育和建設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形成若幹加工貿易重點集聚區,提高加工貿易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重點支持鄭州、洛陽等服務外包基地建設。鼓勵進口我省急需的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資源和原材料。支持企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到2015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到450億美元以上,形成5個以上國傢級出口基地、30個省級出口基地,基地出口額占全省出口額比重達到60%以上。加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和口岸大通關建設。加快建設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支持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加快發展,實施鄭州出口加工區擴區,支持洛陽等地爭取設立一批出口加工區,完善保稅加工、產品研發、產品展示和國際中轉、國際分撥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等各項功能。加強鄭州鐵路口岸、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航空口岸建設,推進與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等聯動發展,建設鄭州內陸“無水港”和國際航空港。完善洛陽航空口岸功能,建設安陽、商丘、漯河、南陽、周口、焦作等一批口岸作業區,構建聯接沿海開放口岸、輻射中西部地區的現代口岸體系。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提高報關、報檢和查驗、監管電子信息化水平。開展與沿海港口及邊境口岸的戰略合作,推動公、鐵、空、海等多式聯運發展。

第四章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創新境外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方式,增強我省利用海外資源、市場和先進技術的能力。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采取直接投資和並購等方式開展跨國經營,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拓展業務,加快培育我省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在境外建立緊缺礦產和油氣資源開發基地、農業生產基地、產品加工制造基地及物流、營銷網絡,鼓勵電力、水泥、鋼鐵、紡織、有色等行業的優勢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帶動產品、設備和勞務輸出,拓展企業國際發展空間。加強政策引導,建立境外投資安全監測體系,防范境外投資風險。利用財政、政策性銀行、基金投資公司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骨幹企業“走出去”的融資投資支持力度。擴大對外工程承包規模,推動相關企業從分包向總承包發展,由工程承包向資本運營和直接投資發展。大力發展對外勞務合作,壯大外派勞務基地,加強涉外職業技術培訓和勞務市場管理。

第五章 加強區域合作

全面加強與晉東南、冀南、魯西南、皖西北等周邊地區的合作,力爭在交通、資源開發、市場、旅遊、生態、產業等領域發展對接、聯動方面率先突破,構建中原經濟區合作區,形成內部融合、聯動周邊、貫通東西的發展態勢。加強與長江中遊經濟帶的合作,形成南北呼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兩大支撐。大力拓展面向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聯系,加強與長三角、山東半島、江蘇沿海、京津冀等經濟區的合作,推動與青島、連雲港、日照、天津等沿海港口合作,加快形成鐵路、公路、水路協調發展的綜合運輸大通道。積極響應國傢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加強物流、旅遊、資源開發等合作,密切與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經濟聯系,做好對口支援新疆哈密、重慶巴南等工作。推進面向南部泛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聯系,加強與成渝、北部灣、海峽西岸等經濟區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第十二篇 完善保障措施,實現發展藍圖

第一章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傢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和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加快發展。做好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深入實施依法治省,堅持立、改、廢並重,創新立法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地方性法規。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建設法治政府。建立政法機關協同辦案系統,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實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建立健全法律援助體系。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註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

第二章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推進政府從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轉變,健全政府職責體系,提高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水平,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公信力。完善部門配合協調機制,形成行政合力。

轉變工作作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開拓創新意識,弘揚求真務實、艱苦奮鬥作風。自覺遵循規律,全面改進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創造性開展工作。加強調查研究,堅持求實求效、真抓實幹,努力做到“嚴、細、深、實、快”。

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以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為重點的行政效能制度體系,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推行現代行政管理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政務公開制度、聽證會制度和重大決策前的專傢論證、群眾評議制度。

提高公務員素質。加強學習型機關建設,強化公務員學習培訓和實踐鍛煉,增強公務員履行崗位職責、服務發展、依法行政、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隊伍。

第三章 實施項目帶動

貫徹“三具兩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把實施項目帶動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盡可能轉化為具體項目和工作方案,以項目帶動要素集聚、服務提升、作風改進、工作落實。提升運作水平,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寬的視野,優先謀劃實施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以項目帶動落實戰略佈局,促進投資增長,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發揮財政性投資導向作用,優化要素資源配置,確保規劃項目順利實施。加強項目儲備,推進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傢規劃佈局,完善和落實重點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形成規劃期內投產一批、續建一批、新建一批的滾動發展格局。

第四章 增強土地和環境保障能力

合理高效配置土地資源,增強土地保障能力。引導城鄉用地結構調整和佈局優化,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城鄉發展特別是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強化住宅用地計劃管理,確保各類保障性住房用地。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格執行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築密度等集約用地指標和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標準。加大土地挖潛力度,堅決執行土地閑置超時收回政策,杜絕土地閑置浪費現象。進一步增強對土地的集中調控能力,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指標、集體建設用地整理結餘指標有償調劑制度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增值收益返還農村土地整治區域的機制。設立耕復墾開發資金,創新易地補耕模式,拓展土地來源。

加強環境容量控制,提高環境容量保障能力。科學測算環境容量基數,嚴格建設項目總量核定,最大限度爭取和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環境總量指標。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嚴格行業準入,從嚴把關“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項目。深挖減排潛力,加快實施一批減排重大工程,加強重點污染減排項目運行監管,提高減排效能。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保障經濟發展必需的總量指標和污染減排目標的完成。

第五章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建立健全規劃編制、組織實施和評估檢查長效機制和規范化工作程序,強化規劃的宏觀指導和約束作用,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本《綱要》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各級政府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法制環境,打破市場分割和行業壟斷,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市場主體行為與政府戰略意圖相一致。

本《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是政府對人民群眾的承諾。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其中耕地保有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標分解落實到各市,並將全部約束性指標納入各市、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范圍。公共服務特別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任務,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主要運用公共資源全力完成。

加強規劃協調管理。抓好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以編制和實施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具體落實本《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任務,將專項規劃作為政府審批核準重大項目、安排政府投資和財政支出預算、制定特定領域相關政策的依據。加強年度計劃與五年規劃的銜接,把《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重大任務等分解落實到各年度具體發展政策措施和發展建設項目。搞好地方規劃與本《綱要》明確的發展戰略、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的協調,特別是要加強約束性指標的銜接。

完善規劃實施評估和考核機制。加快制定並完善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具體考核辦法,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完善監測評估制度,加強監測評估能力建設,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搞好《綱要》中期評估,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檢查。

完善統計制度。加強對服務業、節能減排、勞動就業、收入分配、房地產等薄弱環節的統計工作,為監測評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

加強對規劃的宣傳力度。借助各種傳媒手段宣傳介紹規劃,讓規劃確定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藍圖深入人心,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創業熱情,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規劃實施,使實施規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大有希望。全省廣大幹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正確領導下,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務實的作風,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新篇章而努力奮鬥。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X戰警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專業網|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
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台灣靜電機批發工廠|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油煙處理機|靜電油煙處理機推薦
優美環保科技工程-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機保養,靜電機清洗,靜電油煙處理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fv793fh79 的頭像
    jfv793fh79

    阿B的採購清單

    jfv793fh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